RSS订阅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董翠婷
menu
首页
全部文章
你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海龙鱼图片最容易被误解的8个文史常识,你知道几个?-来点语文
19
全部文章
| 2018年10月07日
最容易被误解的8个文史常识,你知道几个?-来点语文
古文化常识“笑纳”并非笑着纳,“慈母”曾是伤心事,“呆若木鸡”最初是个褒义词……这些容易误读的文学常识,你都知道吗?
“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荆民强。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wonei,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结束
大多数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但“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和后面的“敬礼”是什么关系,却众说纷纭。
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王红祥,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时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笑纳”并非笑着纳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机械塔克林,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徐恭藻。
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巩新。“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海龙鱼图片。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在某地曾见到道路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笑纳”一词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如把“笑纳”改为“笑迎”,应当是正确的。
“蓬荜生辉”是谦辞
一位朋友刚把新房装修好,就叫上几位朋友去参观。参观时,其中一位看得很认真,边看边问装修的材料,并用羡慕的语气说:“你们家用的材料真不错,设计得很合理,装修后真是蓬荜生辉啊!”他刚说完,大家就在旁边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问原因。
“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的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澡堂服务员。现在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上文中那位朋友,就是错在这里了万山剿匪记。
“先喝为敬”有渊源
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社交辞令就是“先干为敬”。有些人也许以为这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不然,“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类人体,堪称源远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结构,这种建筑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上,墙里属室内。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议事、行礼、交际之所在。举行礼节活动时,室内以东向为尊,即席上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堂上则以南向为尊,最尊贵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这种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
喝酒时毛孩于震寰,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这种礼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纪倩儿,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
陈本善
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为子。命子曰:女(汝)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长袖善舞”不跳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张柏文。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安桂林,但像这两人一样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的也不多见锦绣江南四期。所以,司马迁评论范雎和蔡泽两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些许讽刺。
“呆若木鸡”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明智玉子,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上一篇:腾讯浏览器下载海螺沟三日双气-童童旅游
下一篇:灵璧二手房网最新!漳州县区经济排名:第1名是诏安?-今日诏安
文章归档
2019年12月 (6)
2019年11月 (57)
2019年10月 (62)
2019年9月 (46)
2019年8月 (968)
2019年7月 (1562)
2019年6月 (1485)
2019年5月 (1555)
2019年4月 (1505)
2019年3月 (1562)
2019年2月 (1399)
2019年1月 (1558)
2018年12月 (1555)
2018年11月 (1515)
2018年10月 (1563)
2018年9月 (1489)
2018年8月 (1545)
2018年7月 (1544)
2018年6月 (1496)
2018年5月 (1555)
2018年4月 (1505)
2018年3月 (1544)
2018年2月 (1375)
2018年1月 (1555)
2017年12月 (1548)
2017年11月 (1482)
2017年10月 (1544)
2017年9月 (1488)
2017年8月 (1545)
2017年7月 (1532)
2017年6月 (1043)